面向“一带一路”,服务新工科建设

航空UAV虚拟/增强现实飞行错觉实验教学平台

陕西师范大学航空人因工程与人工智能心理学实验室

banner3 banner2 banner1
本网站平台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请同学们文明使用,共同维护网络秩序安全。
特色和创新
特色和创新


“基于航空UAV虚拟/增强现实平台的黑洞错觉实验教学项目”,由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根据本科生培养方案规划开发,是航空航天心理学及人因工程仿真实验平台下的重要教学模块,为心理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辐射、交叉学科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项目依托的航空航天心理学是陕西师范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依托建设的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级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于2016年,经过多年发展,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国家级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在项目专家游旭群教授指导下建设了“无人机人因产学研教一体化基地”,在国内率先开发了“黑洞错觉成因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该项目将“内隐机制形象化;发展进程短时化;特殊案例再现化;风险情境安全化;技能实训系统化”,利用计算机建模技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实现了航空航天心理学、人因工程学、人工智能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以科学问题和科研课题为导向,促进了学生理解高科技、高风险作业条件下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本实验平台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下四个鲜明特点:

      一、紧扣军民融合战略,发掘新学术研究方向。在国内率先将航空心理学中的相关研究应用到飞行员的选拔和训练中。研究结论有效完善了航空心理学中飞行员情景意识和错觉理论,并发掘出了飞行员黑洞错觉的心因性研究等全新研究方向。正如,德国宇航中心首席心理测评专家霍尔曼评价到,“飞行员黑洞错觉的相关研究极大的补充了情景意识的理论,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注重以实际应用带动学科研究,成果创新完善学科理论。多年以来从事飞行员和无人机操作员的选拔和训练工作,所承担的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委预研等项目成果已应用至我军日常训练中,为我国飞行员的选拔和训练节省了大量训练时间。
       三、紧扣“中国制造2025战略”构建交叉学科新视角。针对传统航空心理学研究无法完全剥离生理影响和飞行员无法大规模列装等实际指令性难题,寻找航空心理学领域的新研究突破点。将无人机(UAV)的“人机分离特性”和心理学范式下的人工智能研究进行融合,初步构建了UAV“人在回路”的人因研究框架和体系。从而为UAV生产线标准和操作员选拔及训练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验依据,已被应用在多种军民两用无人机操作员的选拔和培训的体系建立。多次代表研发单位参加航展。
      四、产学研教一体,注重传统研究和新方法结合的社会应用。在学科科研,航空民用产业化,军民融合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不仅在学术有着一系列突破性开创性的成果,在军队和地方民航系统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